社會影響力
三人以上的數量可稱為群體,從眾行為是因為一體感所帶來的壓力,可分為訊息性從眾和規範性從眾,訊息性通常在我們對資訊沒那麼熟悉時發生,像是某一小組作業即以屬三角形為例,為一成功的實驗,另一組也想做訊息性從眾,但其以兩位男生外表的好看度做實驗,這種沒有對錯且我們往往會同情弱者的心理,使這實驗不無預期結果,但每個實驗都有其能參考的地方,所以一個和預期結果不一樣的實驗也有另一番價值,規範性從眾則是看到大家都在做同樣的事,即使不明原因,還是會做那件事,像電梯實驗,即看到大家都轉往同一方向,雖然不知道為何,還是會跟著做,即規範性從眾,這跟社會學的俗民方法論有異曲同工之妙,俗民方法論認為,想只到那件事情是不是規範就只要打破規則,若大家會覺得奇怪,那就是規範,實驗結果證實規範是存在的,人們是會被規範給制約的。
權威與研究倫理
Milgram的電椅實驗,是有人假裝是被電者,受試者不得不服從指令,提高電流強度,實驗會操弄三種情境因素,有聲音回饋、接近和碰觸接近,距離越近想用到最高強度的人越少,分別是65%、40%、30%,這是因為我們答應要做這實驗的承諾感、實驗者的權威形象及代理人心態使我們做出此種選擇,代理人心態即牠們的痛苦並不是我造成的,我只是聽從指示而已,讓我們看出權威是一個我們不得不服從的東西,甚至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自己對它服從的程度有多高,幸好這實驗並沒真的給予電流,不然後果難以想像,但也因此實驗讓受試者認為自己人心太險惡了,對於受試者會有陰影產生,因此此實驗後來被禁止,所以二戰時期會有猶太人集體在集中營被撲殺的憾事發生,人性要負些責任。就研究倫理的角度來看,此電椅實驗並沒有欺瞞的行為,這是必要的隱瞞,以產生研究之結果,總之,研究者要謹記自己扮演的角色,不能做出傷害受試者的行為,彼此互重互信,才是符合研究倫理的表現。
順從行為
順從行為可分為四種,分別是腳在門檻裡、以退為進、變化球策略即還有更多,腳在門檻裡即先提小要求再提一個大要求,我們往往會接受其大的要求,這是因為自我知覺的改變,我們組做的實驗即運用到此理論,我們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,實驗組的部分要求其先幫我們拍張照片,他們通常會很訝異就這樣而已嗎,然後會答應,再來會請他們戴著面具與我們合照,他們通常考慮了一下會答應,而實驗組就是直接請他們戴面具跟我們合照,他們通常會覺得唐突而莫名,而最多人用的藉口即趕時間。
下圖是我們組的數據

再來是以退為進,先提大要求,之後再提的小要求通常都會被答應,例如:先跟家人說想要去看一場一千塊的演唱會,此時家人通常都不會答應,這時若再說想要一張CD就好,家人就會答應,這是因為知覺上的對比,感覺第二個好答應許多,且家人會覺得我有讓步所以應該也要有所退讓。再來是變化球策略,先讓對方低估價錢,在接露真實底價,此時心裡已經心動會因為承諾感而難以放棄,願付出更高的代價,像是若買車,賣主說只要100萬就好,買方覺得很心動,並已對這台車抱有憧憬,想用他帶給家人驚喜,上下班或出遊也較方便等等,此時若賣方說抱歉說錯了,這台車其實是120萬,我們往往會覺得很痛苦,但還是會以那價錢買下那輛車。最後是還有更多策略,這是購物台常用的策略,購物台往往會先說這價錢已是最低價了,別的地方買不到,此時我們只會有一點點心動,因為那價錢通常也沒很便宜,再來他會再說周年慶再加碼送,或是已再跟老闆要求,老闆願意再多送東西,機會難得,接下來會利用倒數計時的聲音造成時間的壓迫性,逼觀眾趕快做決定,這種先公開部份再逐步公開的策略即還有更多,這是因為當對方不斷提出誘因時,我們潛意識會覺得對方再讓步,我們也應該妥協,且參考點也隨著東西增加而不斷改變,另外東西的稀少性也是我們考量的指標,因此行銷策略很多,我們應該知道並堤防,但不能以此做不當的事情,才是學這些東西的用意。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