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
要有清楚的主張和意識型態,比如說對墮胎和廢死刑的主張,還有其他主張像是政府應不應該干預市場,因此才能吸引人變為黨員及獲得選票,所以其實非極權的國家黨員較少,因為必要性不大,極權的黨員較多,根據主張會分左右兩派,意義並非在講共產黨或非共產黨,只是在講主張是怎麼區分的,當時法國大革命時,一派支持國王,另一派支持革命者,分坐左右邊,此為名詞來源。
2.
通常一個政黨想贏得政權,會是在中間偏左或偏右,根據常態分配來看,此也較容易贏得選票,主要在談論歐洲政黨,分橫縱軸,右邊是FREE MARKET,左邊是STAY OWN,套用此講法,右派政黨一定主張政府少管,市場機制能決定生活機能(此稱小政府),左派則為大政府,這兩者是政治學最傳統用法,但此學者加了縱軸,加了民眾的看法,政府不能放任為所欲為,分成四大類:社會主義:
在左半邊
自由派: 在右半邊,經濟自由,但道德議題上,能接受墮胎跟同志婚姻合法化,尊重個人自由,但歐洲的自由派跟美國的不一樣,美國的在中間偏左,但美國沒有一個政黨敢主張政府能經營事業或政府干預經濟,其實講市場失靈政府能介入的是美國的學派,美國對社會主義的看法是蘇聯極權時其共產的樣子,跟歐洲看法不同,只是歐洲的社會主義比美國的自由更左
保守派: 在右半邊,反對道德上的,像反對同性結婚跟墮胎,這會衝擊傳統價值,但主張市場機制
基督教民主派政黨:歐洲史上有因宗教殺得死去活來,東歐德國為主,概念上比較偏保守派,只是會多做點社會福利計畫,他們認為政府需號招志工做此事,但要提供預算,美國的保守主義不同,他們不知為何要補助窮人,認為窮是因為自己不努力
自由派: 在右半邊,經濟自由,但道德議題上,能接受墮胎跟同志婚姻合法化,尊重個人自由,但歐洲的自由派跟美國的不一樣,美國的在中間偏左,但美國沒有一個政黨敢主張政府能經營事業或政府干預經濟,其實講市場失靈政府能介入的是美國的學派,美國對社會主義的看法是蘇聯極權時其共產的樣子,跟歐洲看法不同,只是歐洲的社會主義比美國的自由更左
保守派: 在右半邊,反對道德上的,像反對同性結婚跟墮胎,這會衝擊傳統價值,但主張市場機制
基督教民主派政黨:歐洲史上有因宗教殺得死去活來,東歐德國為主,概念上比較偏保守派,只是會多做點社會福利計畫,他們認為政府需號招志工做此事,但要提供預算,美國的保守主義不同,他們不知為何要補助窮人,認為窮是因為自己不努力
美國政黨
1.
Republican
party:,傾向減稅,tea party共和黨裡面較右派的,主張大量減稅、削減工會力量,且道德上很保守,所以稱保守主義,他反墮胎,極右派的認為不論是何原因,都不該墮胎,沒有人能剝奪生命,有人認為這是屬於女性財產權的一部份,所以墮胎是女生的自由權,包括同婚姻,同性戀可能是存在的事實,但要不要變合法婚姻,還有槍枝,共和黨認為擁有槍枝是憲法自然賦予人民的權利
2.
Repubilism:非常強調自由,保護所有人各式各樣的自由,認為憲法給予的權利不應該用多數決表決
英國政黨
3.
英國的保守黨、工黨:一開始叫whigs(貴族):認為貴族應延續傳統,及tories:教會及地方仕紳,有趣的是19世紀中葉時,tories反而變保守黨的前身,whigs則為自由黨,自由黨影響力慢慢式微,後來就轉變為工黨
4.
英國還是有小政黨叫自由民主黨,主張累進稅率,變成英國的第三政黨,2010年時當選成為有影響力的政黨,成為聯合內閣,保守黨黨魁當首相,自由民主黨的當副首相,自由民主認為他們不左不右,有自己的民主方式,工黨前身並非自由黨,只是取代了他的地位
5.
工黨:中間偏左的政黨,1920年成立,當初是勞工運動,再政府角色上較偏左派,可能受凱因斯主義的影響,傾向政府要干擾市場等等,英國的公益制度:全民健康保險,此政策全國不一樣,強制性大家要有這是個政策,我們是公司混合提供服務,英國不僅政府推,絕大多數醫院也是政府的,工黨在1920年剛成立時很像socialist,主張應有公有事業,工黨後來認為此會嚇到人,飛機、銀行、交通、電力若都國家來辦,就叫國有化,工黨想擴張席次,因此再辯論要不要把此黨章修掉,在1992年才真正把公有事業的主張取消掉,但還是認為政府應該適當的干預市場,但也會接受一些民主的主張,1990年代後,工黨長期執政很久,布萊爾提出第三條路線,政府和民間應該合作來執行東西,工黨的背景是工會,因此才會主張大政府
6.
保守黨是英國最重要的右派政黨,大概像美國的共和黨,1834年正式成立,1900到現在不到120年,保守執政了61年,二戰期間邱吉爾,和柴契爾,是保守黨裡經常被提到的首相,看起來蠻有趣的,會發現保守黨執政的時間會比民主的政黨執政時間來的長,美國史上也是這樣,大概從1980年以後,最近這30年,大部分是共和黨執政時間較長,除了柯林頓和歐巴馬八年,其他都共和黨執政
德國政黨
7.
德國是實質上的多黨制,英美原則上都為兩黨制,德國從沒有一或兩個政黨說了就算,德國通常會組成聯合政黨,最大的叫基督教民主聯盟(cdu)跟csu聯盟,在聯邦政府執政,敵對黨叫sdp(社會民主政黨),西方即使主張大政府還是會自稱民主,早期成立教授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,後來轉變為中間偏左,才可能取得執政權,目前政黨屬性較偏社會主義,但沒主張到任何東西要國有化
8.
基督教民主聯盟總理梅克爾很有名,在歐洲最近都女人當政
9.
the
left,是2007年前東德共產黨和兩德合併後的共產黨(此共產黨只是主張較左派而已,也主張民主)合併而成立
10.
alliance和綠黨合併組成alliance,主張廢核及替代能源,對環保議題上非常重視,德國認為其能源政策是全世界能討論的事,德國原則上有此四個政黨在政壇上角力
法國政黨
11.
法國和德國相近,法國在1980年代後,有兩大聯盟交互執政,政黨得票率平均,兩大政黨聯盟一個中間偏左一個中間偏右,兩大聯盟以外,其他影響力都很小,有個政黨例外,國家政憲,原則上都兩大聯盟,社會黨是左派政黨,總統叫密特朗,法國總統是七年制,一直到2012年左派才繼續贏得執政,偏向大政府,國家要經營國民事業,右派政黨成立的蠻晚的,2002起連續十年一直贏得總統席次,像是薩克琦和席哈克,unp是法國主要右派政黨,1980年代右派政黨才真正合作,以經濟自由主義及重建歐洲為主題,2002年時,RRR+UDF+DL=Union on the Move贏得選舉
日本政黨
12.
日本是單一政府,一黨獨大(自由民主黨LDP,屬於右派保守型的政黨),但存在許多小黨,有一些影響力,1955年到現在六十年了,一直贏得執政,只有2009~2012沒有執政,屬性較像美國共和黨,支持自由貿易政策,黨綱和政策屬性沒那麼強烈,不會去思考墮胎和工會,雖然他歸保守派,那是因為較支持自由經濟,其他對手還是小,民主黨(DPJ)是中間屬性的政黨,推了很多積極進步的政策,像是偏向保護弱勢,擴大失業保險對象、對派遣勞工保護,政府法律對此較沒規範,其他像維新黨,也有一個席次,共產黨也有(民主的),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共產黨之一,偏權威或共和,政府需不需介入的差別而已,在蘇聯時期是極端社會主義,現就中間偏左,還有公民黨(佛教團體所支持),政綱跟宗教沒太大關係,保守派的政黨,和自民黨較合,但在一些理念上不同,較更積極的主張政府應做更多事,地方政府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及廢合,日本ldp繼續獨大,只有民主黨短暫執政過
台灣政黨
13.
台灣:兩大黨加多小黨,藍色政黨: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,泛綠:民主進步黨台灣團結聯盟,台灣還有無黨籍、綠黨及其他新興團體,無黨籍在中央政府沒影響力,但在地方政府有一定的影響力,特別是議會,台灣很多議會國民黨和民進黨都沒過半,因此他們會結合無黨籍,所有政黨差別不是左派右派,主張也不太明顯,最大的差別在對中國態度的主張,從完全統一到完全不統一,但都主張台灣是個國家,大部分主張大政府,中間偏左,政府能設定法規干預市場運作,,用法律強制老闆做,這是中間偏左的政黨才如此,台灣社會也非所有議題都中間偏左,政黨具有彈性,非右或左派,看多數人支持何立場,比如說支持稅改,為何立法過程還是很困難,最近國民黨提出很多稅改法案,很多會打擊資本市場,國民黨對此也會反對,民進黨的人也有,1987年以前台灣不能組政黨,那時台灣只有三個合法政黨(中國國民黨、中國青年黨、中國民主社會黨),就這三個政黨和中國共產黨一起組成憲法,來台灣後就以中國國民黨為主,戒嚴後就不能組任何新政黨,1987年就解妍能組政黨、目前有220個政黨,2008年有個人民團體法,不可主張國土分裂、共產主義,後來司法官說這主張違憲,2011年台灣法律修正通過,根據人民團體法,跟內政部登記成合法政黨,民主進步黨1986年成立維第一個成立的政黨,先成立才解嚴,1911年以前中國國民黨就成立了,新黨在台北市較易生存,新黨被認為是主張,中國和台灣要統一,在成立時非常有影響力,取得一百多萬票,就一次而已,2000年後被親民黨取代,新黨就是一個泛藍的黨派
14.
親民黨就2000年宋楚瑜選輸了,脫黨競選,另組了親民黨此政黨,稱橘營,藍營為中國國民黨跟新黨,親民黨在2001~2008時成為第三大黨,2012年又再次參與選舉,有非常少的席次,台灣團結聯盟跟親民黨成立時間一樣,但他不是從民進黨分裂,是因為當時核四停工,國民黨提了些法案,李登輝有意無意透過以前支持他的人和企業團體籌組台灣團結聯盟,是從國民黨分裂出來的,2001~2008成為第四大黨,2012選舉時得票率比新黨多,立法院裡為第三大黨,李登輝本質上跟中國關係上主張不要跟他靠太近,稱為本土派,共組台灣團結聯盟,蠻有趣的是大家覺得李登輝是台聯的黨員,但他其實從來不是,但用他來號召選票,主張台灣本土化和台獨,新黨則是主張統一,其他黨都避免使用此字眼,這是2012的情況
评论
发表评论